心血來潮,帶了二大一小的小朋友們近午夜時踏進了仁愛誠品。隨意的在新書區翻翻逛逛,目光被一本新書暫時的吸引住,只因為上面印了許多推薦的人名。逛了一圈買了想要的書之後,重新回新書區拿起「轉山」翻閱其中的圖片和幾個段落之後,終於把它加入了我手上的書藉中,結帳去了。 

抵家後,關了門窗,開了暖爐。找個舒適的位置坐下,不理家人看著的電視內傳出的嘻笑喧嘩,先讀完了王偉忠的新書,然後直接進入謝旺霖的旅程。 

選擇「轉山」的理由很多,最重要的是:它跟西藏有關,那是我很深很深的一個鄉愁,總是無力拒絕來自遙遠故鄉的招喚。理由之二:這是一個人單身流浪的記事,對於一個慣於也喜愛獨自漂流的人來說,看看別人寫了什麼,也是很好的學習。理由之三:那一大把有名的推薦人中,有幾個我還蠻欣賞的。 

將「轉山」快速壓縮進入我腦袋後,已經兩點多了,腦中空茫一片,只興起了必需要將它寄給在德蘭沙拉學習中文的阿旺的念頭,就上床睡了。 第二天一早,腦中的壓縮檔才開始慢慢的在解壓縮。 「轉山」不是坊間或是布落格中的遊記,不是一本告訴你要如何以單車旅行的書藉,也不是將你帶入當地人文風情的書。這是一個很掙扎著要往內走的歷程,一趟很辛苦的跟內在的恐懼、不信任、寂寞、情感掙扎的旅程。最終,作者得以將所有的情緒吶喊出來,突破了緊緊困住他的繭。

不想在此贅述謝旺興寫了什麼,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網站書店看看書評,或是那些名人的推薦序。我只想聊聊旅行和一個人旅行這個部份。 

小時候我是個膽子鬼,怕沒人,怕黑。一次在深山裏獨自迷路的經驗所引發的生命課題,至今仍無法完全解決。所以我從來不一個人在外吃飯,逛街,看電影,看展。所到之處絕對拉人相陪,甚至在國小國中時期當了孩子王只因為享受走到那裏都有人作伴的滿足感。 

及至出國後,為了參加不同課程,養成了一個人走的習慣。一個人晃在英國不同城鎮間,一個人在印度搭清晨5點多的火車、搶位搭公車,一個人漫步在蘇黎士的街頭等等。間中總會邂逅向著同方向行走的旅人,但在短暫的同行後,又各自踏上十方道路。雖然沒有像獨行背包客般的多日旅行經驗,但自認比參加團體旅行的人,多了那麼點往內探索的機會。 

本書中的推薦人們多數都有在外流浪的經驗,他們也期望著台灣的青年們能夠多多流浪看看這個世界。或許有人會說這跟錢有絕大的關聯,沒有錢啥都做不成。謝興旺也是得了奬金才有機會做這樣的事。有這種想法的人,只能說你體內的飢渴和騷動還不夠,目前沒有流浪的本錢,就算勉強出去,收穫也不會太大。我週遭的一堆流浪者,用儘方法只為逹到其「出走」的目地,有人窩在車站過夜以節省住宿費、有人沒錢就想法在當地找個工作打工再繼續其旅程等。

 一個人旅行也是必要的經驗之一。當然,定有安全上的考量。有否堅定的信仰很重要,有信仰的人可以放心的把自己交出去,全然的信任,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問題,遇到障礙也能以不同角度來看待。若真的擔心獨自旅行的安全,那不妨試試一個人看電影、郊遊或是到不同的城鎮走一走也很好。 獨自旅行,是與自己對話,效果有時比靜坐好。在人不生,地不熟,語言不通的地方,所有潛藏在內心的思緒,像逃亡似的想要爭脫出體,卻又似碰到網罩般的彈回,就似張無忌在說不得的袋子裏的情況一樣,折磨到最後,才有機會神功練成。 

除了思緒之外,身體的經驗也很重要。每個狀況裏,身體所經歷的考驗和煎熬,會全部記錄入每個細胞的DNA中,進入我所謂的阿賴耶識中,再與變的更清晰的思緒合而為一,成為全我中的全我。而這才是旅行或是流浪裏的最重要的部份。而這一份身體經驗將成為自我成長中最珍貴的資產,無人能從我們身上帶走。 

雖說現在的科技可以在家就讀萬卷書,造就了無數的宅男女以及龐大的虛擬友情和人脈,但那只是儲存在腦中的一些訊息,成為「知識」,而無法給你「體驗」。真實的成長體驗需要身體去力行,將其記錄在DNA之中,才能大功告成。 能說出來的大概就這些了。想要體驗更多,先關掉電腦,獨自去附近走一走吧! 後記:在回倫敦之前把書寄給阿旺後,又買了一本與倫敦的朋友們分享寫完此文後,朋友傳給我謝旺霖的部落格,有一篇訪林懷民對於流浪的看法。有興趣可以去看一看。 

http://blog.ylib.com/wangli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cha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